荣誉学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原文链接:https://chuansongme.com/n/707364444142
源:学术中国(ID:xueshuzhongguo)原创 编辑:学妹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翻译家杨敬年教授在天津逝世,这位名副其实的牛津博士,在行将驾鹤时,获得了母校牛津大学颁发的“荣誉院士”称号。
日常翻书看报,荣誉硕士、荣誉博士满天飞,见得多了,连惊讶的表情都懒得摆了。
但今儿这位“荣誉院士”,有点牛:
15岁的年纪,11年的书龄
37岁庚款出国,考取牛津博士生
42岁,一手筹建南开大学财政系
90岁译《国富论》,重印9次还热到脱销
如果荣誉学位是一份牛肉面,许多人的牛肉面,是往面条里掺肉丁;而杨老的牛肉面,几乎是在牛肉里掺面条。看过许多水分奇高的荣誉学位,杨老这个“荣誉院士”,简直不要太良心。
顶着“荣誉院士”头衔的,有字不识几个,但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扫地老太:
还有像杨老一样,凭硬功夫拼出来的诗人:
也有曾风靡一时、中流砥柱的乐坛好手:
张学友赴香港演艺学院“紫袍加身”时,媒体问他“老婆女儿咋没来”?
学友说:“等我拿博士时,他们再来。”
能称“院士”的人,全国就这么几百位,按道理级别肯定比“博士”高。但荣誉学位这趟水,略深,略浑浊,认知有点淆乱。按照牛津大学的说法,“荣誉院士”是该校所能颁发的最高荣誉,但这好像不能代表“荣誉院士”的所有情况。
荣誉学位究竟是个啥东西?
荣誉学位:原本,我就想搞搞社交罢了
荣誉硕博制度在15世纪发家,全身沾满了金元宝的味道。
钱锺书先生指出,文化人类学上存在着“暴发户造家谱”的现象。比如曹操,此君是太监曹腾的孙子,父亲曹嵩也是个养子罢了,姓也是随人家的。后来曹操位极人臣,便大造家谱,远溯渊源,硬是把自家姓氏追溯到了黄帝时期,以示我曹家一脉大有来头。
当时搞实业的大商巨贾,是没啥时间看书的,所以学位普遍比较低,有些甚至是泥腿子出身。但这帮人却主导了当时的社会。缺啥补啥,这些成功人士想拿个文凭。好比土豪附儒风雅,一心想摘掉暴发户的帽子,摇身一变,啧啧!儒商!
时间长了,一场争论也随之而来: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学习成绩or社会实践
荣誉硕博制度就诞生了
这种硕博不靠读书,不基于学历教育,靠的是事业、社会影响的成功。它和传统硕博教育不同,荣誉学位并不承诺受教育水平。这种制度一直沿袭至今。
对于荣誉硕博制,学校也很乐意接纳。
一方面,学校荣誉学位所授予的人选通常是货真价实的成功人士。比如李嘉诚、杨振宁、李政道等等,他们早已向社会、科研界证明了自身价值。这些人获得荣誉学位,情理之中。但对于学校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颁发给他们,就成功建立起了彼此联系。
另一方面,各种支持学校办学的突出个体,也可获颁荣誉学位。这本是褒奖入选个体对学校教育或发展作出的贡献。对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来说,这些“个体”还不一定是人类。
导盲犬Kirsch是全世界学历最高的狗狗。这只大金毛每天陪着主人卡洛斯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上课,并趴在地上安静听讲。当卡洛斯毕业时,学校也给Kirsch穿上硕士袍,并授予了它“荣誉硕士”学位。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硕士狗狗” Kirsch
根本上,荣誉学位只是一种事后表彰
反正也不基于学历教育
教育部门不会管你的
知识经济的畸形剪影
和火车、电梯、大锅炉这些实物不同,知识并不能直接推动事物变化。PPT做得再好,一旦没有了电脑,一点儿也别想玩转。知识经济的总体运营,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工业制造水平上。
但它的核心结构,就一句话:
懂得,可操作,迅速变现
“荣誉学位”的野蛮发展,便是知识经济的阴影之一。
曾有篇报道称,英国各大学“荣誉学位”的颁发存在严重的操作问题,个别极端者,已完全暴露出了英国教育对金元的谄媚。
当时,不少英国民众几乎都认为 —— 这一定是某势力恶意抹黑我大约翰牛!
于是,大英帝国的“国民报纸”《星期日泰晤士报》坐不住了。他们派了两位记者,假称富商进行调查,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只要25万英镑,就能拿到牛津的“荣誉博士”称号。
调查还得出,不止首屈一指的“牛大”, 通过授予有钱人“荣誉学位”换取资金的现象,早已风靡全英高校,且这种情形还愈演愈烈。
无独有偶,多年前,麻省理工(MIT)曾给我国名不见经传的5位人士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这些人究竟是啥身份?做过啥不得了的贡献?
1个是乡镇企业董事长
1个是某企业总经理
1个是卷烟厂厂长
1个是某医院院长
荷兰作家埃里克·比金斯(Eric Beerkens)曾上传过一个火爆的帖子:“最引起争议的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
怪诞、荒谬,却又真实存在
1989年,拳王泰森获俄亥俄中央州立大学颁发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96年,演员柯密特青蛙获长岛大学南汉普顿学院颁发“两栖生物学博士”学位
2002年,歌星Glam Rockers Slade获伍尔弗汉普顿大学颁发的荣誉学位
……
荣誉学位的泛滥,远远偏离了这一荣誉设立的初衷,使得荣誉学位越来越庸俗化,变成了金钱和政治的附庸品。而其本就不多的含金量,自然也会越来越低了。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每年“售”出的荣誉学位多达1000多个,购买者可穿着学位袍参加学位颁发仪式,有权使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也可以在名片上加印学位名称。发迹与15世纪的荣誉学位,早已成为一种无形资产。
“有钱能使鬼推磨”,既然需求那么大,“知识变现”还困难吗?
荣誉学位已死
在学术圈内,荣誉学位的地位微乎其微。
美国教育学家卡林·罗马诺就认为,“它的价值可能抵不上额外的学术休假,有时候甚至仅相当于一场免费的毕业演讲,或者比较大额的捐款酬劳”。
这也情有可原,荣誉学位设立之初便和学历教育玩不到一块儿,虽然同是分享“硕士、博士、院士”的头衔,但在学术学位的世界里,并没有荣誉学位的位置。
一个人如果获得了荣誉学位,写个人简历时应列入“获奖”或“荣誉”栏,而非“教育”或“学历”栏。
由于荣誉学位允许“在个人名片上加印学位名称”,在社会接触中存在视听混淆的情况,鉴于此,雅各·巴森很早便在《美国大学》中坦言:
现在荣誉学位,已丧失了它的意义
他认为,大学应该坚持它的原则,授予那些表现出卓越学术成就的人学位,而不是“把最高学术水平的象征给予或许应该羡慕的商业或者政治人物。”
真正独立的人格,对荣誉学位都相当理性
号称“博士学位收割者”的胡适,一生共获得36个博士学位。除了第一个由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哲学博士之外,其他的都是各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
到了第14个,学位一箩筐,手酸了
一向好脾气的适之先生,也是有牢骚的:
“这些玩意儿,毫无用处……1个是下了4年苦功夫得来的,13个是白送的。”
有人说,胡适是正牌博士出身
所以才能这么放得开
我才不信其他人会看得那么轻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阿根廷文学界不世出的瑰宝
一个把最好的家、房间、天堂
全都想象成图书馆的天才作家
1982年,83岁的博尔赫斯欣然接受了一个15岁阿根廷少年Miguel的“采访”:
少年:“您是在哪些地方完成您的学业的?”
对博尔赫斯而言,纽约、哈佛、牛津等学校的荣誉博士学位,早已拿到手软。但他却说道:
“并不多”
“虽然我很珍惜这些(荣誉博士学位),但我觉得自己不能被称为博士,这是一种荣誉。但两者不能混淆。”
暮年的博尔赫斯,在想起年轻时在加尔文学院念本科之时,便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地历数着:
“……物理、植物学、矿物学、动物学、音乐、体操、化学,但我对它们一窍不通。我喜欢历史……”
对着一位15岁的少年,采访的内容也只作为一般作业上交,这位懂人情而又不世故的一代文豪没有丝毫隐瞒。
手握近10个荣誉博士学位,自始至终,博尔赫斯只承认自己在瑞士的加尔文学院就读本科时的学历。
“这是我唯一拿过的学位。”
在他看来,学历教育得来的学位,才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水平。
同时,他用行动维护了一句话:
“少年可期,但少年不可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