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廖孜:“学霸”结伴去“硅谷”
李昀、廖孜:“学霸”结伴去“硅谷” 电子科技大学 成电新闻网
早早签完与“谷歌”美国总部的合同,微固学院2010级的廖孜和通信学院2010级的李昀两位本科“学霸”只等飞跃太平洋了。Google公司总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California),那里将成为廖孜和李昀放飞梦想的新起点。
廖孜今年22岁,李昀21岁。两位“90后”都是从我校ACM程序设计竞赛创新中心走出来的佼佼者。年薪7-8万美元再加上公司股票,“谷歌”的丰厚待遇让许多同学艳羡不已,也是对这两位“学霸”的充分肯定。
去年8月中旬,他俩通过已经在“谷歌”工作的学长向美国总部投递了简历,月底就接到了谷歌公司的HR(人力资源总监)通知面试的电话。随后,两人与大洋彼岸的谷歌总部视频连线面试,与谷歌工程师进行了大约45分钟的一对一沟通。
在面试中,面试官出了大量的算法题目。两位“学霸”在“谷歌文档”中敲键如飞,“敲代码的速度比QQ聊天大神们打字还快!”一行行代码通过“谷歌文档”同步显示在面试官的电脑屏幕上,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让“谷歌”也见识了成电本科生的才智和速度。
本科四年拿下5块ACM竞赛亚洲区金牌的李昀顺利通过面试,在投递简历后一个月内就拿到了期待已久的Offer,签约成为谷歌的“软件工程师”;拿过6块ACM竞赛亚洲区金牌的廖孜应聘“软件工程师”职位受挫,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又经过半年的面试终于在2014年3月成功签约,成为谷歌的“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
“谷歌难进!”是圈内人士的“共识”。据我校ACM集训队教练杨鹏老师介绍,“谷歌”的门槛极高,而且多年来从未在中国西部地区开过招聘会,仅通过公司内部开辟的“内荐”通道吸纳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但廖孜和李昀却同时被谷歌录用,秘诀何在?
原来,早在2011年,“UESTC”的“种子”就已经在“谷歌”总部扎下了根。那一年,ACM集训队走出了廖洪舒、杨大渲、陈澄等3位本科毕业生,顺利签约谷歌美国总部,为此后的成电学子敲开“谷歌”的大门做好了铺垫。2013年,ACM集训队又为谷歌美国总部输送了罗象宏和何云鹏两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如今又成了廖孜和李昀的“引路人”。
当然,“学长”引进门,“修道”在自身。廖孜和李昀最终成功签约,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两人都在ACM集训队学到了真本事。廖孜老家在四川省青白江,李昀老家在江西省南康市,2010年的夏天,两人因在省级青少年信息学联赛中获奖,被保送到了电子科技大学。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还没开始,他俩就被杨鹏教练召集到ACM集训队,从此开始了程序设计“魔鬼训练”。
ACM集训队位于清水河校区科研楼A区2楼,是一间大约50平米大小的办公室,里面摆放着26张桌子、20台电脑、8张叠在一起的折叠床和睡袋,显得有些拥挤。
“我们的大学生活有一半时间是在集训队度过的”,廖孜说,“大一时课程比较多,我们宁肯挤出吃饭的时间也要心甘情愿地跑到集训队训练,中午吃了饭就赶到‘集中营’训练2个小时,晚上6点结束下午课程后再去训练到晚上10点,每次回到寝室时宿舍楼已经熄灯了。”
能回到寝室休息已经是最好的“待遇”,据了解,集训队的学生们日常的练习时间都会保证在5个小时,如果晚上有国际性比赛,学生们还要睡在训练营里。李昀说,“由于时差关系,国际比赛一般都在晚上12点开始,2个小时比赛后,学生们无法回寝室,就干脆在训练基地倒头睡下了。”
集训队教练杨鹏老师尽其所能辅导学生。学生做题时,杨鹏守在训练场随时观察大家的做题情况,以便在训练结束后针对性指导;学生比赛熬夜时,杨鹏也要熬到深夜,直到比赛结束后孩子们都钻进睡袋,才关了灯去休息。他还把自己的办公室让了出来,给学生做训练场地,虽然房间“被学生弄成狗窝了”,但杨鹏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和欣慰。
大学4年,像廖孜和李昀这样暑假没有回过家的学生,在集训队里比比皆是,他们做过的程序设计习题至少有3000多道,更令人惊叹的是,程序设计题目多样,涉及知识面非常广阔,仅“数据结构”一个领域就涉及到远远多于正常教科书的知识点。这就要求他们提高自学的能力,并花费更多的时间。
能从ACM的“魔鬼训练营”爬出来的人,不想要“金刚之身”都难。ACM集训队每年都有6-7名本科毕业生,从不为就业发愁,谷歌、Facebook、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公司,会将ACM集训队的毕业生一扫而空。
今年,除了廖孜和李昀之外,其他几位毕业生也都拿到了很好的Offer:沈正翔、张鑫航签约阿里巴巴,并且都拿到了“Special Offer”。所谓“Special Offer”,通俗地讲就是“工资高、股票多”,具体来说是“年薪22.5万人民币,外加价值50万元的公司股票(分几年给付)”。这并非偶然的个例,因为2013年ACM集训队也有两名学生签约阿里巴巴并拿到“Special Offer”。
“魔鬼训练营”如今成了ACM程序设计大赛金牌和程序设计优秀人才的“摇篮”。据杨鹏介绍,ACM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正在尝试从“精英培养”模式向“大众培养”模式转变,努力扩大该项赛事的影响力和惠及面,形成“普惠性”的育人体系,为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除了承办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成都站比赛等大型赛事,校ACM程序设计竞赛创新中心还积极组织川内竞赛,吸引了川内大学生、中学生广泛参与,在校内的选拔赛也涵盖了各个学院的莘莘学子,并营造出浓郁的竞赛文化和氛围。杨鹏老师还组织学生创建CDOJ网站(网址:http://acm.uestc.edu.cn/#/),与爱好者共享题库、分享经验,并提供免费指导服务。杨鹏希望ACM成为一个品牌、一种风尚,“有更多的同学喜欢它,成长为‘廖孜’、‘李昀’那样的优秀人才!”
张梦
张梦最终选择了去北大。起初,她梦寐以求的目标是北京外国语学院,但最后却“淡然地放弃了”;后来,她在北大和清华之间又做了艰难抉择,在她心里,这是高考之后“最为纠结”的一次选择,也是心理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
张梦是电子科大外国语学院2010级本科生。毕业这一年,她被评为“成电杰出学生”。在许多人看来,她根本不用愁毕业选择的问题。但是,张梦在申请保研的那段日子里,还是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
她回顾道:“我最自豪的事情并不是同时接到了北大和清华的通知书以及周围的祝贺和赞美——尽管得到这些我也很开心,我更看重在过程中的选择,包括我的态度和做法,这些才构成了我的人生的完整轨迹!”
同时接到北大和清华的复试通知时,张梦正在清华园里散步。她只兴奋了一会儿,就马上被纠结湮没了——复试时间冲突,怎么办?保送清华的几率更大,但北大也是机会难得,张梦一时六神无主。
时间仿佛静止了,眼前形形色色、不停穿梭的车流,以及向食堂方向攒动的人群,都在瞬间失去了喧嚣,“周围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我的内心就是此刻的全部”。
焦虑过后,张梦沉下心来想办法:在北大的复试她被排在第一个面试,在清华是第四个,都是下午1:00开始。虽说两校对门,但面试地点毕竟相距了几公里。在清华的学姐建议张梦舍弃其中一个学校,不要在两个学校之间来回跑,否则匆匆赶到另一个面试点也很难调整到最佳的面试状态,最怕的是影响得两场面试都出现失误。
张梦却下定决心尝试一下。于是,她参加完北大的面试,就赶紧奔向清华,脑子只想着“能够参加北大的复试本身已经足够了”。从北大的民主楼出来,她飞身骑上租来的自行车,沿着未名湖畔一路狂奔,朝清华的文南楼赶去,“在略感刺眼的阳光下飞车奔跑,耳边有风,我却分明更清晰自己呼吸的声音”。
她告诉自己,即使错过了清华的面试时间也不后悔,这是自己所做的选择,就要像“阿甘”一样坚持奔跑。她曾写的那封决定放弃北大复试的邮件,始终也没有发出去,这让她至今仍感庆幸;清华也同样没有错过。从“未名湖”到“清华园”的距离不是几十公里,不是三十分钟,不是无法克服的困难,张梦自己争取到了不止一种可能性的选择,是她自己选择冒着两者都可能落空的风险固执、勇敢地做出了尝试——张梦最终做到了!
保研结果“尘埃落定”,张梦如愿以偿保送北大的外国语学院。很多同学对张梦说,“你呀,终于可以过一段腐朽的日子了!”是啊,她也想过让自己好好轻松一下,但她不想轻松地辜负了自己。在做毕业设计时,她选择了一种较难驾驭的写作模式,中途曾想放弃或换个简单一点的题目,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她觉得永不放弃才是真实的自己,即便有时感到迷茫,也终不会辜负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会动摇自己最初的梦想。
熟悉张梦的同学都知道,她的这种固执的坚持和永不服输的劲头是一以贯之的。张梦学习很刻苦,同时也拥有自己的学习节奏。早自习时间,打扫卫生的阿姨还没来,张梦就打开灯坐到熟悉的位置开始朗读。她很珍惜零碎的时间:去图书馆的路上,她常听下载到手机里的英语新闻;在食堂排队的间隙,她常取出自己整理的单词本默念;在等人的时候,她会翻出一本电子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张梦随身携带一个便签本,正面记每日的学习任务,反面记随时遇到的疑问。她还有一本陪伴她八年的小字典,书皮已经更换了四五次,侧面也因翻阅数次过多而变黑了。周末时,她会伴着晨光来到体育场,拿一篇新概念文章,边听边读;或捧一份英文版《环球时报》,边看边做笔记。每当有一丝感悟,她便用英语和自己对话,把这个过程录音、回放,反思其中的问题。
凭借专注的积累和精益求精的钻劲儿,张梦每学年成绩排名、综合排名均列年级第一,59门课程中有29门年级第一、49门90分以上,所有的专业核心课、学科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素质选修课均为满绩点;她还获得多次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以及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大三是专业课压力最大的一年,张梦在保持成绩年级第一的同时,放眼学校之外,参与到更广阔的英语训练舞台。大三上学期,她参加了外研社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获得四川省一等奖、上半场最高分。紧接着,她又备战通译杯口译大赛,获得四川省二等奖。大三下学期,她继续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得专业组特等奖,也是四川赛区最高分,还考取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笔译证书。
张梦还对辩论情有独钟,大一时获得学院中文辩论赛冠军,大二担任导辩,随后开始接触英语辩论。在外国语学院的支持下,张梦和队友创建了校英文辩论队,负责全校范围内的选拔、培训及校际交流,带领队员获得外研社、国际教育协会等赛事西南赛区前三、个人积分第三及华西赛区三等奖等荣誉。她希望为更多热爱英文思辨的朋友提供机会,在讨论与分享中让英文辩论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同时,张梦积极发挥自己的英语特长,参加各种涉外的志愿活动。作为涉外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她见证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雅加达旅游文化局路演及跨文化志愿者项目。在财富全球论坛志愿活动中,她从1.5万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60名骨干志愿者小组的组长之一,并被选为志愿者代表与成都投资促进委员会的领导共商世界五百强企业对接工作方案,并圆满完对成戴尔公司高管“一对一”陪同的任务。她渴望用真心付出,让世界了解具有全球视野、服务精神和外语风采的成电人、中国人。
此外,她还入选了中央级双语新闻媒体环球网大编译平台项目,并担任学校项目组负责人,希望通过一字一句的传译,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真诚与信任的桥梁。
张梦说,大学四年,她明白了梦想之于自己的意义:越幸运,越努力,越努力,越幸福。她也懂得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不仅要有成电梦、中国梦以及大气大为的胸怀,更要有践行梦想、求实求真的勇气与踏实。
如今,保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她很想像林语堂先生那样“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她渴望在北大的湖光塔影中汲取一草一木的精华,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安安静静地做学问。
“抽穗拔节,源于波澜不惊的持久积蓄;风雨兼程,终成破茧成蝶的惊艳力量。”这是张梦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总结,也是她对未来的期许。
鲁煜
“毕业去哪儿?”电子科大的鲁煜和许多大四学生一样思考着重大的人生抉择。这个帅气的大男孩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眼睛明亮,笑起来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电子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许多同学认为,“去长三角、珠三角、北京或者留在成都,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发展空间,也会有更高的工资。”鲁煜思考着这个“随大流”的想法,打开自己的人人、微信看看,了解一下高中那群关系很铁的兄弟们的想法。他曾就读的乌鲁木齐一中是全疆最好的中学,同班同学们大都选择了大学毕业后出国。鲁煜知道无论是出国或在发达地区工作都是很“高大上”的选择,他也有能力这样做,但是他却有点犹豫了。
一年前,鲁煜在踢球时不慎拉断了右腿的肌腱,在华西医院做了手术。打着绷带养伤的日子里,他开始想家了。鲁煜想念新疆的壮丽山川、无垠瀚海、碧波连天的草原、光怪陆离的戈壁,他更想念生于斯长于斯的乌鲁木齐。这个被誉为“油海上的煤船”的城市资源丰富,6至10月间花木争艳,瓜果溢香。
家人也让鲁煜牵挂。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爷爷奶奶从河南到新疆,外公外婆从山东到建设兵团工作。祖辈和父辈都深深地热爱新疆这片土地,并为新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也希望鲁煜回去。“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情结影响着这个二十出头的男孩子。
2013年的寒假,鲁煜在乌鲁木齐度过。他又看到了热情爽朗的家乡人,他们面带笑容,讲着流利的普通话,乐意帮助别人,豪爽地喝酒,争着付账,痛快地吃着“拉条子”、烤全羊、馕、抓饭。他又感受到乌鲁木齐的温暖,“在乌鲁木齐,虽然屋外冰天雪地,但屋内温暖入春。”在这个城市里,浸淫十几年的熟悉氛围又开始温暖地环绕着他。春节期间,国际大巴扎更是门庭若市,在这个亚欧物流中心有着来自俄罗斯、土耳其、巴基斯坦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乌鲁木齐是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美丽的地方,值得你把青春和才华奉献给她。”
就在这个寒假,鲁煜应聘了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乌鲁木齐监测站)。12个人争取唯一的名额,除鲁煜外,其他人都是研究生。虽然竞争激烈,鲁煜却以一个新疆汉子不畏“强敌”的血性,勇敢“参赛”。他在家做了充足的准备,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最后在体能测试时,考官要求长跑,因为从事这一工作可能会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做监测,呼吸系统健康非常重要。鲁煜由于腿伤,改为做俯卧撑。他顺利通过了“竞赛”,获得了监测局的OFFER。
二月份归校后,鲁煜的内心再起波澜。他应聘上成都某条件优厚、发展前景很大的单位。他权衡再三,还是放弃了。“现在新疆电子技术发展较慢,人才外流严重。正因为这样,我更应该回去建设她,而且我相信自己在家乡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即将从事的工作包括无线电频谱的管理和无线电监测等。鲁煜的梦想是将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沿海的一些IT项目引入新疆,促进新疆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四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考察,提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这让鲁煜非常振奋,“要把青春融入家乡的建设中,为美好的新疆做出贡献。”
张天航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名字中有“天航”两字的他,大学毕业去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这是电子科大机电学院2010级张天航进大学所没有想到的,“当时想着四年毕业后马上工作,最好是去杭州、苏州等江南地区。”
张天航现在签约的单位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该基地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是1964年经中央专委批准建设的配套完整、生产能力较强的重点飞行器科研生产基地,为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年还没有正式开学时,张天航在学校就业网上看到061基地要来招聘,就参加了他们的宣讲会并轻松获得面试机会,“当时有点犹豫,但还是签了约。”张天航说,自己还年轻,需要的是经验和经历,需要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磨砺。
父母也很支持他投身军工企业,他们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去哪儿工作都无所谓。张天航很感谢父母的理解,基地所在的贵州离老家也不远,可以常回家看看父母。
在签约061基地之前,张天航也投了好几个单位的简历,并且参加了面试、笔试。有一次面试他排第一,十分紧张,发挥不好当了炮灰。
他没有机会修炼成“面霸”,他的求职心得也很简单,就是大胆尝试、勇于挑战,“你不去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行还是不行?”
张天航说,他们这代成电学子很幸运,遇到了学校发展的好时期。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都在不断完善,让他特别难以忘怀的是学校各种课程提供的实验软件,对自己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
根据协议,去061基地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期,他希望能尽快,最好在半年内完成实习,进入到基地的研发设计部门,展示成电人踏实肯干、追求卓越的精彩一面。
四年前,张天航填报高考志愿时看到“电子科技大学”这个“听上去高大上”、离家又比较近的大学,超过当地一本线70多分的他,如愿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成为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
“你们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是高中老师“忽悠”高三学生的经典理由。刚进大学的张天航觉得,大学和高中差不多,“都是六点多起床,要早读、晚自习。”后来,随着空闲时间的增多和玩心的增大,同学间有了学霸和学渣的分化。
和很多人一样,张天航也曾认为上大学不挂科就不算上大学。但是,曾经挂过科的他现在给学弟学妹建议:大学,还是不要挂科的好。
“我被挂的课程是电子科大‘四大名补’之一,分数低到没有高过夏天的温度。”他笑着说,后来辅导员找他谈话,“她说我没有把考试放在心上,如果把玩游戏30%的时间用到学习上,就不会挂科了。”
他有点懊悔,把太多的时间放到了玩游戏上,“真的,玩物丧志一点都没说错。”之后,他就很少玩游戏了,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中去,不让自己的大学虚度年华。他说,选择现在单位的理由之一,就是看到单位将来有名额推荐员工读研深造。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毕业离校了,他最想说的只有两个字:谢谢。他说,感谢老师们的无私付出和辛勤培育,感谢同学们的互帮互助和朝夕相处,对成电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都十分不舍、万分珍惜,这段成电情将永远铭刻于心,成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说这话时,一向灿烂阳光、笑容满面的张天航眼睛有点潮润,他对成电无疑是有着深深的感情。正如他所说的,有机会他还想回电子科技大学读研。因为这是他的母校,这里有他四年最宝贵的青春。
黄艳
拿到安弗施无线射频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的Offer时,黄艳还是有点激动和意外。本来,安弗施公司招收应届毕业生并未考虑本科生,而是明确要求“研究生及以上”,但黄艳却成功跳过这个“门槛”限制。
“破格”的秘密就在于大三暑假期间的实习。黄艳是电子科大电工学院2010级本科生,去年暑假期间她去安弗施公司实习,给公司留下深刻印象,为此后顺利进入公司工作铺平了道路。
那是她第一次寻找实习单位,投了多份实习简历但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单位。后来终于接到了安弗施公司的面试通知。去了才知道,公司只有一次面试而且竞争激烈,其中不乏电磁场方向的男生。
一看这阵势,她当时认为通过面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公司以无线射频为主业,而我的专业优势是模拟电路和信号处理,专业技术并不十分对口”。但“既然来了,就要硬着头皮挺过去!”怀着忐忑的心情,黄艳坐到了面试官对面。
面试官看了黄艳的简历,觉得她的成绩还不错,专业课成绩比较突出,不忍心直接“pass”,就给了她几分钟的面试机会。“面试官问我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因为搞研发就是要有耐心,而这一点恰好是我的‘长处’”。黄艳一直自认为“表达能力不好”,所以给自己的基本定位是做一个“技术控”,以后“靠技术研发吃饭”。在校期间,她刻苦学习,泡实验室、泡图书馆,做实验、做项目,努力提升动手能力,不仅打下了技术基础,也磨练出了“坐冷板凳”的耐心和毅力。
最终,黄艳通过面试,成为公司招收的少数几位实习生之一。实习期间,她参与了公司为美国运营商做的8目(即8个端口)智能可调TDLTE天线项目,较为完满地完成了分项工作任务。安弗施是一个外企,承接的大部分项目都来自跨国公司,当时所做项目的Idea由安弗施法国公司提出,由安弗施中国公司在上海进行研发。
“其实公司对本科生的技术要求本来就不高,他们更看重的是你肯不肯去做、去学。”黄艳说,“由于专业并不十分对口,刚去实习几乎什么都不懂,但我当时很努力地去学,经常和他们一起加班,而且我也的确让公司看到我是愿意去学的。”
同时,黄艳还发挥体育运动方面的“传统优势”,在公司内部的文化活动中大放异彩,给公司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校期间就喜欢运动,甚至拿过一次校羽毛球比赛女单冠军。实习期间,她真诚、勤快、好动,和同事们很合得来,经常一起打羽毛球。恰逢公司举办第一届龙舟比赛,黄艳踊跃参与,与研发部的另一位男同事一起参赛,结果同事在初赛中被刷下去,而黄艳却打入决赛,最后拿了冠军,成了公司里的“名人”。
正因为有这些铺垫,当几个月后黄艳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正式向安弗施求职时,公司的领导和员工都还保持着对这个“实习生”的深刻印象和美好记忆。她最终没有去TP、没有去TCL、没有去“瑞声”公司,“这一切选择,看起来都是水到渠成的!”
以黄艳的成绩,她其实也可以选择读研。但她认为,如果先去工作一段时间然后找机会读研,可能会更有针对性,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升,读研的效果会更好。
黄艳一直强调说,自己是班里十分普通的一名学生。在学院里,同学们经过系统的培养和频繁的科研训练,专业基础都十分扎实,许多“大牛”在毕业选择的时候,往往面临选择太多的问题,要读研的同时被几所学校接收,要工作的同时有多家企业提供Offer。黄艳说:“同学们都很优秀,不愁找不到工作,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做好自我定位和人生选择,做好毕业之际的这道‘单选题’”。
黄艳并不恋家,且从不挑剔工作的地点。她的公司在上海,家却在海南。她说,“现在还年轻,应该趁这机会走出去看一看、练一练,多长点本事再回家乡”。而且,“父母当然希望我不要走太远,不过,现在交通比较方便,在上海和在深圳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想家了,我就坐飞机回去看望爸爸妈妈!”
熊晴桠
还没有毕业,电子科大政管学院2010级熊晴桠同学就已经去新华社四川分社上班了。她终于如愿以偿,签约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单位,成了一名正儿八经的媒体人!
去年12月份,她就去新华社面试;今年2月底,她又参加第二次面试,3月初,她终于接到新华社的录用通知,“兴奋地跳了起来”,第一反应是给父母打电话报喜。
熊晴桠高考的时候很想报新闻专业,但爸爸妈妈怎么都不同意,觉得当记者太辛苦,舍不得让女儿满世界跑。现在面临择业时,他们的态度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鼓励并支持女儿“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熊晴桠赶紧去新华社四川分社做见习记者,写过《雾霾天来袭 卧室使用羊毛用品可提高睡眠质量》、《工商总局等八部门将联合整治互联网重点领域广告》等多篇报道后,现已轮岗到新闻审核岗位了。
和许多毕业生一样,熊晴桠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也面临过“去哪儿”的纠结。当她准备把简历投给新华社时,她已经拿到了四川省工商银行的Offer,但她又钟情于新闻媒体工作,觉得自己可以在新华社见到更多事物、学到更多东西。而且,在经过第一次面试之后,新华社又久久没有回复,让她一直惴惴不安,苦苦等待两个月后才去参加第二次面试,以为自己已经没有多少希望了。
“若说没有犹豫,那是不可能的”,熊晴桠说,“但我非常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不想留下选择的遗憾,于是最终放弃了去银行,专心等待新华社的录用通知!”
她终于等到了,既感觉意外,又感觉必然。出于对媒体工作的热爱,她在担任政管学院分团委副书记期间,就一直负责学院的宣传工作,经常会和同学一起讨论稿件写作,对“咬文嚼字”的琐碎工作乐此不疲。由于这份努力,政管分团委在学校新闻网上的发稿量一直领先,政管分团委也多次获得年度“最佳新闻宣传学生会”称号。这份经历使她拥有了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写作素养,并且对新闻宣传流程和内容十分熟悉,能够准确地把握新闻的价值和报道的重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调查、写作能力,并强化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她在大二下学期组织成立了“麦田守望者团队”,深入了解并尝试解决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作为团队负责人,她不仅要整合团队资源,让大家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更要积极做项目的沟通协调者。特别是做问卷调查时候,他们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而辗转于几个工地之间,和农民工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就业类型、工作要求等方面的真实想法,不断地优化问卷调查的内容和统计数据。
“最初,农民工叔叔们都有些抵触,觉得几个大学生没事闹着玩儿。”熊晴桠回忆说,“我们在工地外的马路上顶着烈日耐心等他们休息或收工,让一位农民工叔叔很感动,他心疼地说‘这些娃娃太执着,这么热的天不去凉快的地方呆着,跑到这儿来受罪,看着也挺实在的,一会儿大伙儿休息的时候我让他们过来接受你们的访问调查!”就这样,他们成功采访到了学校附近几个工地的工人,拿到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农民工就业信息综合查询平台”。
该项目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后参加了电子科技大学“迈普杯”创业计划竞赛校内选拔赛,并获得了“2012年度中央高校业务经费”的支持。“在新华社应聘的时候,我讲了这段经历,赢得了包括评委老师和竞争对手的赞同”,熊晴桠说,“农民工是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农村的脱贫致富,一头连着城市的兴旺发达。如何使农民工真正富裕起来,是我们思索的问题,也是我们践行的责任。”
四年的奋斗,让熊晴桠收获很多、感慨很多。她告诉师弟师妹们:“我们遇到的每个笑着的人,都不曾因艰苦而放弃,只因担当而成长。谁都希望自己活得轻松,但如果你真的那样去做,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和你作对。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真的轻松了,那也不是因为生活变得容易了,而是因为我们变得坚强了。”
发表评论